弘毅非常熟悉。
当年最流行的时候正好是八十年代,刘弘毅二十几岁,在静江省教委上班,是教委的文娱活跃分子。这首歌唱响全国,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在教委和后来楚州科技学院组织的文艺晚会上,多次合唱,几十年了,刘弘毅都记得一清二楚。
当然,刘老书记再牛逼,再全能,谱曲也不在他的技能范围之内。
但这没关系,他只要会唱就行,还怕找不到会谱曲的人?
壮安县文工团就能找到这样的人才。
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原本是为世界和平年而写的,但刘弘毅觉得,用来做希望工程推广的“代表曲”,也完全合适,连歌词都不用大改,只需要小小的修一下就行。
再配合拍摄和表演,完全可以制作出一个完美的宣传片。
没错,刘弘毅就是想要给希望工程做一个宣传片,很正式的那种。
不但要在电视上播出,还要在电影院播出。
现阶段,放电影绝对还是最好的宣传手段之一。
熟悉那个年代的人都应该还记得,去电影院看电影,正片开播之前,往往还会放一个“加片”,通常都是十来二十分钟,内容有时候是重要新闻,有时候则是农业科技推广。
电影放映下乡,一直都是重要宣传途径。
这些加片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广作用。
说到演唱者,还有比衣老师更合适的吗?
她老人家的一首歌,全国人民每年都要听一次,连续几十年,从未间断过。自来没有哪位演唱艺术家,能有这样的殊荣。
也没有哪位歌星,能拥有如此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至于衣老师会不会答应,这一点,刘弘毅从未担心过。
现在还是一个行政命令为主的年代好吗?
不过刘弘毅自己先来拜会衣老师,也代表着一种礼节和态度。要是他先让团中央相关部门甚至是请徐启迪办公室工作人员先给民族乐团打电话,官方通知,然后再来拜访衣老师,固然会顺畅许多,却未免过于拿大,体现不出他对衣老师的尊敬。
他们还是老乡好吗?
“弘毅,这首歌太好听了,关键是词曲都好……尤其是歌词,简直和希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