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都市言情 > 教授重生,我在1977上清华 > 第434章 高风亮节(2/3)
授予的,所以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都需要报省里批准。

    而地级市不一样。

    地级市有自己的人代会,法律规定的权力机关。

    有关全市的人才政策和地方性法规,理论上,人代会批了就行。

    当然,也还是要报省里备案。

    但核准和备案是两个概念。

    有关这个建议,引发了比较热烈的讨论。

    注意,是讨论不是争论。

    总体而言,同志们对于引进人才不反对。

    这也是楚州地区独有的特殊情况。

    其他地区,至少在目前,压根就没有“人才竞争”这个观念。有限的那些个编制,照顾自己人都照顾不过来呢,哪里还需要去外边引进人才?

    唯独楚州地区例外。

    工业已经开始初具规模,农林牧业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规模根本就不是传统农林牧业能比的,技术含量也不是一回事。

    甚至于商业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楚新县城以及周边的常住人口,这三四年间,翻了一番都不止,已经稳稳站上了十万的关口,并且还在以难以想象的高速增长。

    大家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很多技术性岗位和管理性岗位,都缺乏合适的人手。

    刘弘毅当初坚持要把摩托车厂的许多加工件外包,就是这个原因,控制摩托车总厂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急速膨胀。

    因为一时半会的,找不到那么多有管理大型企业经验的专业人才。

    但是在具体引进人才的条件上,大家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

    比如说,房子!

    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北郊那边建设的第一批“单元楼”,是给离退休的老干部们预备的。

    连地委第一书记刘楚安都不在第一批的分房名单之内,其他在职干部就更加不要想了。

    好在大家也没意见。

    现在啊,楚州有钱,第二批单元楼已经在规划之中,过完年就开工,竣工的时间,不会比“老干楼”晚几个月的。

    几个月时间,大家等得起。

    可是这个引进人才的政策一出台,那就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