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就连陈阳县上的人也想把孩子送过来读书。
收不收其他地方的孩子?自己村子里的孩子可以不收费,但是其他村子里的孩子可不能完全不收费,如何收费?关于这些问题,村子里讨论了好长时间。
最终决定还是收。
不过也不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收,需要经过考核,确定道德品行没有问题,家境贫寒但学习十分刻苦的可以免两年学费,普通学生入学需要每人需要五两银子,每个村子最多收三个人。
之所以会有这样子的要求,是因为刘家村村塾能力有限,而且刘华东他们也不想抢占其他村塾的学生和资源,省着发生不愉快。
即使这样,想来刘家村村塾读书的人依旧络绎不绝。
刘家村村塾被迫扩建。
在宋念的指导下,村塾附近还出现了些小吃摊。
掌握了学习资源,那发展起来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整个刘家村的发展再次步入了新的阶段。
考上童生的刘雨打算紧接着考秀才,刘顺还有其他人则决定再学习一年。
闲来无事的宋念因为无法忍受古代刷牙的潦草,决定研究下牙膏,记不全配方的她只能一点点的试,最后勉强弄出来了一版,虽然和现代的牙膏察觉还是很大,但却比市面上卖的黑乎乎的牙膏要好的多。
宋念自己试了下,感觉整个口腔都清新了不少。
只是牙膏推广起来并不顺利,黏黏糊糊的奇怪东西再加上价格不低,销量并不好。
不过舒河清他们倒是很喜欢。
为了更有噱头,宋念还利用桂花和薄荷做了两款有味道的牙膏,慢慢地牙膏开始在文人雅士和高层间流行开来。
牙膏的需求开始激增。
对此的解决办法当然还是建厂大批量生产啊。
一听到宋念要弄新生意,谁都想参与进来,好分一杯羹。
但是所有人都被宋念拒绝了,牙膏这东西她只愿意给刘家村二成的分成,并不打算找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