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就是这样,两军交战下打打停停,在此等状态下,不断地试探对方,以找寻到致命缺陷,继而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曹袁之战下,袁绍固然兵力占优,十几万精锐出动,在黄河南畔打这个,打那个,不断地威胁迎战的曹军各部。
可凡事不能只看一面,袁绍的命门也很致命。
讲句不好听的。
袁绍所部是异地作战,冀兖两州还横跨一条黄河,这就使袁军粮草辎重供应,想输送到前线去,不仅运输时间比之曹军要长,而且途中的损耗还更高。
打仗,不是出动十几万精锐,就是投入的全部人力了,这还需要数倍的民壮,负责战争期间的各项所需。
前线作战的人马,需要吃的。
马比人更金贵,除了草料,还需喂些别的。
这也是为什么成规模的骑兵很难凝聚的根本原因。
养一名骑兵,够养数名步卒。
也是这样的情况,注定袁绍的压力,比曹操要大太多。
反观曹操呢,压力确实也有,可他的后方安稳啊,尤其是他与袁绍交战之际,曹昂先后解决荆南诸郡,孙刘联军,大败孙策,这一系列围绕曹袁之战而衍生的战事,最终以曹昂所部获取胜利。
这就使得曹昂节制的四州之地,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秩序下,由此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草军需,输送军械器械。
特别是军械器械。
从曹昂坐镇襄阳,以统御四州之地下,以贾诩、曹政为首的群体,按着曹昂的方式发展集约型军工体系,以南阳商会、荆州商会作为下游产业供应,落实执行流水线作业,这就使得产量稳步向上提升。
而最关键的一点,曹昂创设的军备局,生产制造的不止各种战场利器,诸如提高运转效率的各种器械,方便大规模转运的各式浮桥等,军备局也是不断钻研与量产的,围绕战争的一切,那都在该局的职权范围之内。
除了曹昂所领征东将军府外,坐镇许都的荀彧,那同样也没有闲着,为曹操解决各项战场所需。
以上种种促成了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底气。
曹操、袁绍间的对弈与试探,因为许攸的出现发生偏转,时局开始倒向曹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