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征伐荆南四郡的缘故,征东将军府上下再度紧张起来,没有人知道,曹昂有意叫战争机器重开,就是为了保持紧绷的状态。
建安四年已经过了多半,曹袁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愈发尖锐,说不定哪日战争就会拉开帷幕。
领兵驰援曹操以增胜算,这是曹昂必会干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啊,曹昂要改变麾下一些惯性。
趁着自己在襄阳城,让于禁挂帅,鲁肃辅佐,附以黄忠、文聘等将,调诸葛亮、庞统、徐庶、司马懿参与,这既能起到锤炼大将目的,又能起到磨砺璞玉,增加羁绊的作用,这对上述之人皆是一次考验。
毕竟此战曹昂没有领军亲征,而在此之前,不管是讨袁之战,亦或是伐荆一役,都是曹昂领军参与或发起的,这压力全都在曹昂身上,现在荆南这一战,压力自然就加到于禁、鲁肃他们身上了。
而在这种氛围下,叫曹铄、夏侯衡等二代子弟率部参加,除了有培养他们的缘故,更有叫他们知晓,没有自己庇护下,参与战争到底是怎样的。
独当一面,不是说独自统兵了,可以有一些想法与决断,这就算是独当一面了。
真正的独当一面,是要能扛住任何压力与挑战的,即便是面对突发状况,亦能第一时间解决隐患,这才叫独当一面。
而除了上述种种外,曹昂也在有意营造一种氛围,即在发动荆南之战的氛围下,还要兼顾好既定的各项发展决策,谋划部署,充分给征东将军府上下每个人足够压力,让他们一刻不敢松懈的把份内事都做好。
非重要决策事宜,曹昂现在不会过问,更不会插手。
要磨砺的不止在外统兵打仗的文武,在征东将军府的文武,在各地的文武,都是需要磨砺的。
毕竟曹昂真要离开襄阳,没有个一年半载肯定是回不来的,更别提今下的整体格局,还跟曹昂熟悉的有较大差别,这仗会打多久,连曹昂都猜不准,真要离开久了,麾下如何运转好,不出问题,就要靠曹昂委以重任的文武了。
所以从此刻开始,曹昂就需要挑选人手了,哪些要留下来,哪些要随军参战,方方面面都必须考虑好,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从此刻开始,叫麾下的文武适应与习惯一点,别事事都想着要他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