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此之外,最大的收获,还是有了超过数百人的火器工匠们,对于燧发枪的原理,有了更为深层次的了解……
在西苑的库房中,甚至还有着十几把的燧发短枪,不过两寸长,但比之,传统的燧发枪射程要少了一大半,胜在方便携带,近战阴人用,在真正的战场上,虽然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作用并不大。
当然,这种火铳朱翊钧并没有叫停工匠们的制作,他日后要拿来恩赐边防的将士。
第一把短铳,早在万历四年戚继光再次入京的时候,朱翊钧赐予了他。
而第二把短铳的主人也马上就要入京了。
这个人,就是李成梁。
李成梁在万历二年,到万历五年 ,这三年的时间,大战四场,战战皆胜,此时在朝堂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戚继光。
而朱翊钧也在半月前,下旨召戚继光入京。
朱翊钧让冯保装好一把短铳后,便离开了西苑,乘坐马车返回了皇宫。
从万历四年开始,朱翊钧只有从皇宫到西苑这段需要抛头露面的路程中乘坐马车,其他的情况,他都是步行。
辇,舆这种要靠着很多人抬着走的工具,他从未尝试过。
马车刚一入宫,朱翊钧便在下了马车。
而后带着冯保回转乾清宫。
等到他走到皇极殿(太和殿)下的时候,微微停下脚步,他看了一会儿皇极殿,而后转身看向午门……
少年皇帝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明黄色的龙袍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衣角处的金线刺绣闪烁着若有若无的光芒。
他年轻的身姿如同一棵挺拔的青松,脊梁笔直,散发着“与生俱来”的尊贵气息。
那顶翼善冠稳稳地戴在他的头上,双龙盘绕,精美的雕工使得龙鳞仿佛在微微颤动,随时可能挣脱束缚,翱翔天际。
冠下,少年皇帝的面容虽带着几分少年的稚嫩,但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和坚定的眼神,却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睿智。
身后的皇极殿,在朦胧的光影中宛如一幅宏大的画卷。
红墙庄重而威严,黄瓦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巨大的殿宇轮廓在模糊的背景中若隐若现,却依然能让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