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系统构建‘平台+大脑+应用’整体架构,形成天空地人全感知、环境网络全互联、环境数据全流通、指挥决策全智能、环境治理全协同、环境管理全统筹的‘美丽浙江’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总体架构。”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所谓“平台”,即浙江省公共数据平台,而“大脑”则是指“浙江生态环境大脑”。
“浙江生态环境大脑”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仓,构建天地空现代化生态环境感知体系,集成空气点位1737个、水环境点位1320个、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4699家,以及14万个污染治理设施、高位了望等视频监控,在全国率先实现省控以上环境空气、地表水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全覆盖。同时其横向打通省级部门数据,纵向贯通部省市县四级,归集数据目前达179亿条,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的数据底座。
守护好绿水青山,并让其成为“金山银山”,还需要一个个数字化场景应用发挥作用。
在杭州余杭区,针对排放家底不清晰、减污降碳管理协同性不足、企业减污降碳路径不明确等问题,当地建设了“余杭碳眼”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特色场景应用,打造“碳普查、碳分析、碳管理、碳服务”四个子场景,实现污染物及碳排放情况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协同管理,助力环境污染防治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注重源头预防转变。
省级层面,近年浙江开发上线了“美丽浙江”综合集成应用,构建由生态质量指数、减污降碳指数等组成的“美丽浙江”全景动态图,涵盖污染防治、督察执法、环评管理等主要业务,实现“一体集成、一端入口、一键登录、一屏掌控”。该省还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上线“减污降碳在线”“浙里蓝天”“浙里碧水”“浙里蓝海”“浙里净土”等模块,实现多跨协同、精准治理、闭环管理。
此外,这些年,浙江的现代化监测治理体系建设也在全面推进。
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生物多样性监测仍是薄弱环节。浙江丽水市通过建立标准体系、监测网络,建立物种自动识别和数字监管系统等,建成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我们建立了基于ai识别的物种自动识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