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彩陶,而且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的哈苏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也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远古文化之一,表明中国彩陶产生的时间并不晚于两河流域,甘肃彩陶并非西方传入,从这个意义上讲,甘肃可以称作彩陶的故乡。
甘肃彩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与积淀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体系与区域特色,是一直持续的彩陶文化,在世界彩陶文化中占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距今5300年左右,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衰落,引发马家窑先民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洮河流域、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的西部地区,形成马家窑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奠定了甘肃成为中西交流最重要门户的最初基础。
中新社记者: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与“彩陶之路”上的其他彩陶有何区别?以“彩陶之路”展开的艺术交流,对当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何启示作用?
李永平: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与“彩陶之路”上的其他彩陶存在很大相似性,但在器型、构图元素、图案方面,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西方国家通过彩陶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技能传授,而中国彩陶更具艺术性、抽象性和神秘感。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的定义,“彩陶之路”是史前时期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和早期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之路,包括顺此通道中西方文化在金属器、农作物、家畜、宗教、艺术、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其中,彩陶从西到东的影响至少可达中国甘肃青海地区,从东向西的影响至少可到中亚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
“彩陶之路”的交流不是远距离的彩陶的交换、贸易,而是随着人类的迁徙和移动,对彩陶器型、图案的转变产生一定影响。
“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通过这些线路,源自中国腹地的彩陶等旱作农业文化因素渐次西播,西方的麦、羊、马、车以及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等逐渐渗入中国广大地区,由此还可能引发早期中西方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层次交流。
“彩陶之路”促进了古代欧亚大陆、非洲大陆不同文化圈的交流,如往西北延伸可以到达北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