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位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监督是利剑,通过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和社会各界畅通监督渠道,欠薪行为将没有隐藏的空间;救济是保障,各级人社部门通过劳动监察、各级工会通过法律救济,通过法律救济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同时,让欠薪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可喜的是,在有关部门的持续努力下,我国有关治理欠薪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一些明显的短板和漏洞得到填补。用工实名制、欠薪二维码、违规“黑名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得到有效推广,夯实了制约欠薪行为发生的法律堤坝,一些用人单位通过钻法律政策空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不断受到挤压。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人社部开通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接收全国各地提交的欠薪线索。劳动者对涉及本人的欠薪问题,随时随地提交欠薪线索,平台收到线索后将自动分发至用工所在地的地市级人社部门,由该人社部门按照管辖权限直接处理或交相应县(区)人社部门处理。各级工会通过“工会+”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维权力度,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通过有关部门的综合施策,过往一些地方存在的欠薪“死角”不断曝光,一些恶意欠薪行为持续暴露在阳光之下,恶意欠薪行为被有效遏制。
2023年11月14日,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会推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工作。11月17日,全总党组再次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工会要把推动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作为年底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春节来临之际,恰是农民工欠薪的高发期。在此关键节点,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各级工会要与各有关部门主动沟通、积极协调,参与联合实地排查,及时发现和化解欠薪隐患。要管好用好工会服务职工热线,健全完善工会欠薪报告制度,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推进“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协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大工会法律援助服务力度,将农民工作为重点群体,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建立异地协作机制,努力做到应援尽援。
让欠薪行为失去生存的“土壤”,是考核用心用情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成效的指标。让我们行动起来,将制度、落实、监督、救济四位一体机制体系更好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