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地球online速览 > 第9章 (2)(2/6)
。春种夏翻地,没钱又没粮。”20世纪40年代,这首民谣是土庙子村的真实写照。

    农业兴:与沙作斗争

    1969年,27岁的李占山任土庙子村支部书记。“那时候沙化严重,地里没收成,村民们只能靠救济生活。”李占山说。

    先治川、后治山、锁沙龙、造良田……为改善生存环境,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土庙子村人与沙化作斗争用了20年。

    “白天带领大家干活,晚上聚在一起畅想未来,那时候根本感觉不到累,浑身都是劲儿。”如今,年过八旬的李占山身体已大不如前,但是说到年轻时的经历,仍神采奕奕。

    经过几年努力,土庙子村山上、田边、沟岔满眼皆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转变。

    此后,土庙子村依托土地多、水层浅、距县城近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发展圆葱、土豆、胡萝卜等特色种植业,村民亩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我们村有种植大田蔬菜的传统,依靠这项产业,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张海波依托村集体扶持,创办了胡萝卜初加工企业,打造了蔬菜加工生产线、蒸汽压片玉米饲料加工基地,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农民富:生活有奔头

    在造绿、护绿的征程中,村民们不单种植杨树,更发展特色果树种植,每到金秋时节,土庙村瓜果飘扬成为当地一景,这也让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

    2015年,土庙子村集体经济收入积累达到500多万元,村里收入最高的农户超百万元,20万元以上的户达81户,绝大多数的农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到科技加持的“智慧农业”,土庙子村人用几十年的时间,让“黄土地上生绿金”。

    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科普示范村、内蒙古十星级文明村……一个个荣誉见证着土庙子村的美丽嬗变。

    “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脑袋,自己家房前屋后都不打理,再致富也看不出咱们富,只有村里环境好了,村民思想上富了,咱们才能算真正的富。”张显发说。

    农村美:乡村要振兴

    2021年,土庙子村确定了业兴、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