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之所以不能生育,顾父之所以不能人道,都是受此“祸”影响。
只要将“祸”赶出家门,顾家自会有“福”庇佑,否极泰来。
至于谁是福,谁为祸,则要张氏自己分辨。
张氏本就迷信,又被人传克夫,备感委屈与愤怒。
如今有人给她找替罪羊,她自然十分相信。
那道人一走,张氏便开始在家琢磨,两个女儿哪个是“祸”。
她思来想去,想到生大女儿时极为艰难,受了不少苦。
大女儿一出来,她顿感轻松不少,小女儿很快也落地。
所以这样一想,大女儿是“祸”的概率比小女儿高多了。
接着她带着偏见继续观察。
发现随着两个孩子的长大,小女儿活泼可爱,惹人喜欢。
大女儿却少言寡语哭丧脸,让人看着就晦气。
就这样,张氏越来越厌恶大女儿,而加倍偏疼小女儿。
而作为大女儿的顾婉儿为了得到母亲的欢心,开始投其所好。
张氏迷信,她就没日没夜的研习佛法,为父母抄经祈福,希望母亲的眼中也能有她的存在。
可惜人心一旦偏了,就再也扶不直了。
顾婉儿越是努力,张氏就越觉得她居心叵测,心里深沉。
然后更加疼爱小女儿顾颐儿。
受张氏的影响,顾婉儿作为伯爵府的嫡长女,过着比府中下人还不如的日子。
直到她十六岁那年,外出礼佛时,机缘巧合之下,帮了同去相国寺上香的赵王一个小忙。
在此过程中赵王对外冷内热的顾婉儿十分倾心。
由于两人相处时,顾婉儿一直戴着面纱,所以赵王并未见到顾婉儿的真容。
事后,他也只打听到顾婉儿是顾家嫡女。
紧接着,赵王不顾亲人的反对,力排众议向顾家提了亲。
张氏惊讶之下,着人打听,这才知道顾婉儿曾和赵王世子接触过。
她叫来顾婉儿,连打带骂从顾婉儿口中知道了所有的原委。
心都歪了的张氏,自然接受不了极为厌恶的大女儿嫁给赵王,成为尊贵的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