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叛军劫持了哥舒翰,将其捆于马背之上,送至洛阳叛军驻地。
被绑着送去洛阳时,哥舒翰百般不情愿,他义正词严地大声疾呼:“我宁愿像高仙芝一样死去,你们放了我!”
然而,当真正被带到安禄山面前时,哥舒翰竟像变了一个人。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颇有挑衅意味地说:“汝常轻薄,今日如何?”
意思是说:“你不是常常看不起我,今天怎么样?”哥舒翰感到害怕,于是向安禄山叩头求饶,说:“臣有眼不识泰山,希望陛下恕罪。
唐将李光弼、田卢琼等人与臣要好,只要陛下留臣一命,臣愿意写信说服他们归降大燕。”安禄山听后大喜,封哥舒翰为司空。
若不是史书记载,真的很难相信这样一番摇尾乞怜的话,这般卑微只为活命的嘴脸,居然和当年叱咤战场的大唐战神是同一个人。
后来,接到哥舒翰招降信的唐军将帅人人皆怒,大骂他不守节义,当然更无一人投降。眼见哥舒翰这个老病之人毫无利用价值,安禄山遂将其囚于禁院之中,很快也就忘了他。
第二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成为新任叛军统帅。在唐军的反击下,安庆绪大败,被迫逃往邺城。
临行前,安庆绪将哥舒翰等30余名被俘的唐将全部杀死。可怜一代名将,若能苟活数月,最后却这般窝囊而死,实在让人为之惋惜。
好在后来朝廷没有忘记他开疆拓土的功劳,追赠他为太尉,谥号为“武愍”。
纵观哥舒翰的一生,有人认为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是有意效仿汉朝李陵,假作投降,后伺机与唐军里应外合,一雪前耻。
然而从史料来看,这恐怕更多还是后人为了洗白他,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测之词。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导演也只讲到哥舒翰出潼关被抓,没有再往后做下去,为大家留下一丝美好的印象。
然而在哥舒翰决定投降安禄山那一刻起,无论是生是死,他都注定再也回不到他的大唐。
就堂叔对其晚年时节的评价最为严厉:“丑哉,哥舒翰不能死!”虽然哥舒翰投降是事实,但细细品读,他却也是悲剧之人。原本一切根源皆在玄宗之过,让他去承担过错,也不免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