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二征高丽时,主要以靠近河北的黎阳仓作为粮食供给地,这也充分展现了粮仓的战备作用。
在大业十四年(618年),天下大旱,出现饥荒,隋文帝却下令不准赈灾,让百姓自己想办法。由此可见,隋朝的粮食储备并非为百姓准备,而是用于特权阶级和军事需求。
此外,根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的粮食保存期为3~9年。因此,隋文帝留下的粮食最晚在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就必须全部替换,否则剩余的存粮将超出保存年限,无法食用。
至此,“隋朝末年留存的粮食可供唐朝吃50年”的说法已被彻底推翻。
那么,隋朝末年到底有没有留下粮食呢?首先,隋朝当时的粮食储备确实很多。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朝时期曾围绕长安、洛阳两座都城兴建大粮仓。
隋文帝时代在魏州治理粮仓,在洛州设常平仓,在陕州设广通仓,化州设回洛仓等。
到了隋炀帝时代,鉴于关中物资贫乏、漕运不畅,隋炀帝命宇文恺主持东都洛阳的营建工作,开凿大运河,并在洛阳周边修建了三座大型仓城:含嘉仓、洛口仓、回洛仓。
其中,韩家仓的遗址于1971年被发现,仅160号窖就保存有约50万斤粮食。由此可见,当时隋朝的粮食储备制度非常完善。
然而,即使粮食储备丰富,也架不住折腾。一方面,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修建东都、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耗费了大量的钱粮,甚至不惜强制挪用百姓的隐藏储备。
另一方面,隋末大乱时期,由于百姓普遍没有粮食吃,各割据势力起兵时,为了收买人心,往往会开仓放粮,这几乎成为当时的标准操作。
其中,李密最为突出。他在攻陷洛阳的主要粮仓——兴洛仓和回洛仓后,决定开仓放粮,不论男女老幼,想拿多少拿多少,路上挤满了人。
最终的结果是粮食大量浪费:许多人背不动粮食,就将其丢弃在路边,从郊外的粮仓到城门口,丢弃的大米铺满了道路,厚达数寸,吸引了大量流民前来。
从郊外到城门口,路上的流民拖家带口,将近100万人,粮食被大量浪费,甚至因为没有瓦盆,只能用边金框淘米,大量粮食落入水中,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