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天命加成,于是果断加入了造反队伍。而李密的一生也因为这一句谶语而改变。
李密作为谋主,曾为杨玄感献上上、中、下三策。他认为,北上幽州,截断炀帝后路为上策;攻入长安,控制潼关为中策;进攻洛阳为下策。
李密的战略眼光正如诸葛亮的《隆中对》,对天下大势有着精准的判断。然而,杨玄感却不是刘备。他听了李密的建议后,反而觉得下策才是上上之策。
最终,正如李密所料,洛阳久攻不下,随着征伐高丽的军队回撤支援,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依靠计谋侥幸逃脱,但他也成为了隋朝重金悬赏的通缉犯,只能隐姓埋名,不断躲藏。
大业十二年(616年),四处逃命的李密投奔了瓦岗军。当时的瓦岗军虽然小有名气,但其创始人翟让却是一个才智平庸的领导者,只想当个劫富济贫的山大王。
在李密加入瓦岗寨之后,他充分展现出了顶级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养,凭借自己的能力,直接将瓦岗军改造成为一支强大的势力。
最初,李密在得到翟让的信任后,为瓦岗军制定了一个发展计划,建议攻取荥阳,争雄天下。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附近有兴洛仓、回洛仓等粮仓。
夺取这些粮仓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粮食,还可以紧逼东都洛阳。因此,夺取荥阳成为瓦岗军发展势力的重要任务。
在夺取荥阳的过程中,隋炀帝派遣当时号称隋末第一猛将的张须陀前来镇压瓦岗军。在李密加入之前,张须陀曾多次击败瓦岗军,堪称瓦岗军的克星。
当翟让听闻张须陀率兵来剿时,大为恐惧,准备随时逃跑。在瓦岗军生死存亡之际,李密站了出来,统兵调度,最终击败隋军,斩杀了张须陀。
此后,在李密的全力帮助下,瓦岗军很快实现了夺取荥阳的目标。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又率兵攻取兴洛仓,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百姓纷纷归附义军。
之后,瓦岗军多次打败隋军,步步逼近东都洛阳。李密出色的领导能力使得瓦岗军蒸蒸日上。作为瓦岗军的创始人,翟让自觉不如李密,于是推举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首领,封他为魏公。
然而,随着瓦岗军发展形势大好,前途无量,创始人翟让的一些亲友和下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