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魏国后,公孙衍重新担任“西守”。但此时魏国国力衰退,今非昔比。于是,公孙衍试图拉拢其他国家,通过联合出击取胜。
最初,他联合齐国、魏国击败赵国,尝到了合作的甜头后,开启了战国时代合纵的先驱之路。
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张仪软硬兼施,进攻魏国,拉拢齐楚,破解了三国合纵。
面对张仪的反击,公孙衍于公元前323年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五国相王”运动。然而,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这一运动最终失败。
公元前322年,魏惠王因公孙衍合纵策略失败,改用张仪的连横策略,张仪成为魏国相邦。在秦国强大攻势下,公孙衍暂时落了下风。
然而,风水轮流转。公元前320年,秦国进攻齐国,结果齐军大胜,重创秦国,史称“商丘之战”。这次战役使张仪的连横行动受挫,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得以重新开展。
看到势头不对,魏国放弃连横,驱逐张仪,重用公孙衍,开始合纵。公孙衍出任魏国相邦后,说服各国与魏国合纵抗秦。
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的倡导下,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然而,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秦军反击,联军战败,魏国损失惨重,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渐渐失去了魏王的信任,随着不断卷入列国战争,最终被魏国、韩国弃用,淡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如此,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对当时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时人景春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说明他们的合纵、连横运动对当时政局的影响极大。
公孙衍一生跌宕起伏,曾被五国相印尊崇一时,也曾一败涂地,遭受背弃。虽然他首倡的合纵最终失败,但他与张仪的相互较量、纵横捭阖,无疑是战国历史中精彩的博弈。
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后来的孟尝君和苏秦继续发扬合纵事业,闪耀战国,令人赞叹。
【一口气看完缔造东汉巅峰的皇帝历史东汉小知识】
他是智斗外戚、平定天下的一代英主,却被历史埋没。他年少有为,掌控兵符,使东汉国力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