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措施。
从刘邦、吕后到汉文帝之妻、景帝之母窦太后,黄老之学达到顶峰。
窦太后崇尚黄老之术,经历了文景两朝,当了文帝23年的皇后、景帝16年的皇太后、武帝6年的太皇太后,在朝中影响长达40多年。
她所施行的黄老无为而治的结果是:到汉武帝时,“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意思是,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朽坏了,钱多得无法数清;国家仓库里的粟米陈陈相因,甚至流了出来,腐烂得不能食用。这正是黄老之学能被称为“帝王之术”的原因所在。
然而,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学派逐渐衰落,人才大量流失。到魏晋玄学兴起,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正统。
其根本原因在于,先秦以后的儒家完全被阉割,成为服务于帝王的专制工具。
儒家的某些主张极大地强化了上位者的权力,使其对被统治者拥有天然的生杀予夺的合法性;对于下位者,则极大地强化了他们的义务,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
专制程度越强,对底层的文化洗脑就越深。儒家思想取代道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
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所说的那样“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
每当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因为统治者的“无为而治”仅限于经济和文化。
像唐玄宗、宋真宗、朱元璋、康熙这样的明君,都曾注解过《道德经》。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熙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治天下,安天下,与天下安”有密切关系。
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乱入治用儒”的说法。
【一口气看完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