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百世犹可复仇
对于复仇的时间,我们常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公羊学派则认为“虽百世可也”。春秋时期,齐襄公荒淫无道,与妹妹文姜私通,杀害了妹夫鲁桓公。
但齐国先祖齐哀公也曾被其他国家的先祖陷害而死。过了90年后,秦襄公灭晋国,报了90年前的仇,这一行为被《公羊传》称为“大义”。
汉武帝讨伐匈奴时,也曾引用“春秋大义”,下诏说:“高皇帝有白登之围,吕后有冒顿之辱。”意思是,为了报高祖白登之围和吕后被冒顿羞辱之仇,这是正义之举。历史中某些国家不仅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而且毫无歉意,因此复仇解恨,合乎大义。所以,虽百世犹可复仇。
乍一听,“百世犹可复仇”似乎是对血腥仇杀的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推崇,但实质上,这是《公羊传》对正义和秩序的一种追求方式。
其三,复仇不除害
我们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那么公羊学派岂不是鼓励仇杀?其实并非如此。公羊学派对复仇有着严格限制和规范。
首先,公羊学派强调复仇的正义性。《公羊传》中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有罪被杀,儿子报仇则会导致冤冤相报,没有尽头,是不被允许的。这就是坚持复仇必须以正义为前提。
其次,如果侵略者以此为借口试图死灰复燃,则是不合法的。这与公羊学派对社会秩序的追求是一致的。《公羊传》还明确提出“复仇不除害”,即复仇的对象只能限于仇人本身,不能扩大报复对象,不能赶尽杀绝。复仇的主体也只能是被害者的儿子,朋友可以帮忙,但不能抢在复仇者前面。孔子也曾说:“不为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最后,《公羊传》尤为强调,实施这种复仇必须是在“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状态下,即社会秩序混乱、正义不能伸张时,才鼓励用极端手段讨回公道,给予有罪行的人应有的惩罚。但如果社会秩序正常,有天子在,则应遵循正当途径伸张正义,不得实施这种复仇行为。
正是对复仇制定了种种规范,防范了复仇的扩大化和过度化。因此,公羊学派所提倡的复仇并不是极端,而是血性,这就是中国人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