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古代第一杠精(3/6)


    孟子:明确宣扬人性本善,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

    荀子:批评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生来便有生、死、好、利的欲望。后来之所以为善,是后天人为改造的结果。因此,他提倡国家更应该注重教化,用法律来约束民众。现如今大家对社会道德一定程度的失望,其实也能看出荀子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他们二人虽然观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实现大同社会。

    其次,在价值取向的问题上:

    孔孟:都提倡重义而轻利,当义与利产生矛盾时,要以义制利,绝不能见利忘义。比如孟子的这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并不排斥“利”,他将义和利同时摆在了桌面上,主张调和义利。他说:“在好利恶害这一点上,君子和小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对私利的欲望;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追求。”简单理解就是,人人都有对自己利益的追求。

    比如有人高调做慈善,他因为慈善义举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褒奖,这种行为也没有错。荀子实际上肯定了对利益的正当追求。

    再如在对待礼治和法治的问题上:

    孔孟:坚决维护礼治,反对法治。

    荀子:更具包容性,极力调和礼治与法治,甚至更趋向于法治。所以,我们知道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李斯都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恰恰因为其兼容并包,因为自己有两个法家弟子,而被后世儒家所质疑和抨击。

    荀子讲学于齐,怀于楚,亦兵于赵,亦正于秦。论风俗于情,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北大校长,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如暴秦,荀子却被秦政秦诉多与褒奖,而同时批评秦国侮辱。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兼容并包精神,更能使儒家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并且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为汉代儒学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经学、理学,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