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后来家族没落了。
张衡虽然没有继承祖父的遗产,但成功继承了祖父的基因,不仅从小就聪明,还十分刻苦。后来去到都城洛阳,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读书。
由于他学识渊博,东汉政府曾经多次征召他做官,愣是都被他拒绝了。当时东汉已经建国了七八十年,一直天下太平,从王侯将相到大小官吏都生活奢侈,于是为了讽谏封建朝廷,
张衡仿照班固的《两都赋》花了10年的时间写成了《二京赋》。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的邀请成为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一干就是8年。
后来上司鲍德调任大司农,眼见喜欢的上司被调走,张衡立马辞职不干了,要专心做学问。大将军邓骘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去。
后来在公元110年写出了着名的《南都赋》,《二京赋》和《南都赋》不仅成为了东汉文学的代表作,张衡也成为了文坛的顶流,和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为汉赋四大家。
不过张衡的老上司鲍德生前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优秀的下属,多次热心举荐张衡,
于是公元111年,张衡再次上岸,被召进京城当官,4年后升任太史令,专门负责天文气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这专业就对口了。
张衡自此开始公费带薪搞科研。公元117年,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做出了升级迭代的浑天仪20版,
他的浑天仪利用水力转动铜球,并且使铜球转动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一样,这样当铜球转动起来后,
人们在室内看着浑天仪就能知道室外的夜空中哪颗星刚升起、哪颗星已经到了半空中、哪颗星就要落下去了。张衡的浑天仪比西方的类似仪器早了近1400年。
一年后,张衡又写出了《灵宪》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天文学理论着作,在书中张衡全面阐述了天的生成和结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日月星辰的本质等问题,并且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天文学水平,使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联合国天文组织于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