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桶金。
从时间上来说,自从曹植出生以后,曹操方才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本。曹植自幼就和哥哥曹丕一起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弓马骑射。
稍微长大一些之后,曹操就开始带着哥俩一起四方征战了,因此长大后的曹植也经常会自豪地说自己是“生于乱世,长在军营里的孩子”。
曹植十分聪明,从小就记忆力惊人,能读书万言而不忘,10岁时就言出为论,下笔成章,而且他的文章引经据典,言语犀利。
以至于曹操看过之后都以为他是找人代笔写的。16岁那年,曹植跟随父亲东征乌桓,意气风发的曹操在途经碣石山的时候,挥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观沧海》,以表达自己欲进取天下的雄心。
而曹植也应感慨将士们作战英勇无畏,写下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千古名篇《白马篇》,可以说这时候的曹植在文采方面已经丝毫不逊色于自己的父亲了。
儿子的才情,做父亲的自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此后曹操但凡出征一定都会带上曹植,从东至东海,西到玉门,北至塞外,曹植几乎参加了曹操时期的所有大战,积累下了丰富的行军和用兵经验。
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一时兴起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并命文人才子作赋以助兴。
曹植当仁不让,一气呵成,写下了那首辞藻华丽、句句登台的《铜雀台赋》,将曹操立志扫平四海、成就帝业的雄心壮志发挥得淋漓尽致。
曹操自然喜不自胜,此后对曹植更加偏爱,不久就封他为平原侯。
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孙权,曹植奉命留守邺城。虽然曹操没有明说,但古往今来,帝王出征留守京都的往往都是太子皇嗣。
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了曹操对曹植的重视,而且曹操在临行前还特意嘱咐曹植,说自己当年发迹的时候就是23岁,而曹植今年也正好23岁,所以一定要发愤图强。
此话很快就传遍了曹魏朝堂,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曹植成为接班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于是大量的名流学士以及世家大族子弟都纷纷前来辅佐曹植,其中以曹操最欣赏的邯郸淳、丁仪、丁廙兄弟以及弘农杨氏出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