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3年,范仲淹上书陈实事,主张严明官吏升降,限制官僚乱进,完善科举取士,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简姚义修武备,厉行法治,以解决宋朝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
富国强兵,使北宋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范仲淹主张的新政触及官僚地主集团的利益,在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浪中被宋仁宗叫停,庆历新政失败,北宋失去了一个革新的机会。
北宋的士大夫认为宋朝没有汉唐的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更没有皇室内讧,兄弟严强,皇帝真正做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但理想只是理想,自真宗以来,北宋就有议论相角的传统。皇帝同时任用不同政见的大臣,让他们相互牵制,防止皇帝被文官架空。
这样虽然保证了皇帝的权威,却让中央政令无法实行。但凡有人想改变现状,都要先应付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音。有时候就连皇帝也亲自下场和文官吵架。
宋仁宗死后,宋英宗赵曙继位,与大臣们争论生父的名分,争论了一年多,英宗获胜,即病死,此事不了了之。
此时的宋朝财政亏空已经十分严重,新继位的宋神宗赵顼对任谁当爷爷毫无兴趣,他迫切希望自己做出一番大事,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
但是他需要找到一个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变法改革,这个人就是王安石,一场史上最具争议的变法开始了。
王安石在地方为官数年,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对宋朝存在的社会弊病有一定的了解。
在变法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他的新政依然引起了保守派的反对,他们攻击王安石不守祖宗之法。王安石一怒之下说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千古名言。
王安石信念坚定,宋神宗却犹豫不决,新法在民间推行时出现了大量问题。官吏借机欺压百姓,被反对派拿来攻击新法,逐渐让神宗失去了对王安石的信任,王安石无奈辞官。
然而在王安石走后,新法内部出现了分裂,副宰相吕惠卿为了讨好神宗,对新法层层加码,导致富国强兵的新法变成了压迫百姓的恶法,神宗又请回王安石。
然而对王安石提出的建议却是多不听从,王安石非常失望。不久王安石因儿子去世再度辞官归乡,神宗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