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辅在父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陈国公朱能病逝之后,他接过兵权继续出征安南,为明朝吞并安南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被封为英国公,子孙世袭。
第四位就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法号道衍,本是医家子弟,少年时出家为僧,跟随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对兵法韬略颇有研究。
袁珙曾惊叹道,你这人长得像壁虎一样,以后一定是刘秉忠这样的人。姚广孝听后不但没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因为他的志向就是要向刘秉忠那样辅佐明主,做出一番大事业。
虽然当时正是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群雄并起,但是没有人对道衍买账。在朱元璋统一天下后,道衍作为通儒僧人参加考试,但是没有被重视。
公元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要给儿子们挑选高僧为马皇后祈福,道衍一眼就被燕王朱棣看中,我要送大王一顶白帽子。
李景隆大清见此人谈吐不凡,就将他带回王府。可以说整个靖难之役都离不开道衍的鼓动,但是除了鼓动朱棣造反之外,道衍还是朱棣的军师和定心丸。
在朱棣外出征战时,道衍为后方保证燕军后勤供应。在朱棣苦于被济南城阻挡时,道衍出奇谋让朱棣绕过济南,直击南京。
朱棣登基后分封功臣,但是道衍仅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后晋封为太子少师,教导皇太孙朱瞻基,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而且本人也非常恭谨,拒绝朱棣赏赐的府邸宫女,平时仍居住在寺庙,穿着僧衣。公元1418年,道衍病逝,终年83岁,追封荣国公。
最后一位就是追封定国公徐增寿。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靖难之役,而且死在朱棣登基之前,但是他的后人却成为靖难之役最大的受益者,受封国公,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朱棣的妻子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而徐增寿就是徐皇后的亲弟弟。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徐增寿作为幼子只能挂一个闲职。
不过徐增寿和姐夫朱棣的关系一直很不错。在建文帝怀疑朱棣会不会造反时,徐增寿向建文帝打保票,姐夫绝对不会造反。但是没过多久,朱棣就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起兵了。
作为朱棣的姻亲,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