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同株,想要进行杂交就必须找到雄性不育株才能进行杂交。
不过。
想要寻找雄性不育株难度相当的大。
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和应用在杂交水稻的研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一过程的艰辛和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雄性不育株的几率非常低,只有几万分之一,这意味着在大量的水稻植株中寻找这几株特殊的植株,其难度可想而知。
后世袁院士的团队为了找到三株雄性不育株,不得不采用人工方式,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和测试每一株水稻。
他们最终找到了三棵雄性不育株,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从遗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单一来源仍然显得过于单一。
为了培育出大面积的高产杂交水稻,袁院士亲自带领团队到海南,在那里待了几年,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最终成功培育出了大面积的高产杂交水稻。
此外,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和应用还涉及到复杂的遗传机制和生物技术。细胞核雄性不育通常由隐性基因控制,这意味着在生产上难以找到保持系来保持其后代的不育性,这进一步增加了利用这一特性的难度。
后世。
直到七十年代才找到了光敏雄性不育株农垦58s。
它具有长日照下不育、短日照下可育的特性,这一发现大大简化了生产流程,因为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在长日照下作为不育系,在短日照下作为保持系,实现一系两用。
这种作物产自鄂省某县。
李平安将杂交水稻的概念以及农垦58s的情况详细的在信中介绍了一下,将信件邮寄到了农科院。
当然。
在写信的时候李平安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知道农垦58s情况的原因,如果农科院的科研人员问起,他可以说是当初寻找白玉米的时候听一个老家在南方的人说起的。
其实。
农垦58s是后世杂交水稻团队选育之后的命名,在当地是另外一种叫法,李平安只要将这种水稻所在地告诉农科院就行了。
书信寄出去以后李平安长出了一口气。
若是真的能提前找到农垦58s这种水稻的原型,没准儿杂交水稻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