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医宗必读》也指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也具体提出脾肾虚损易患积聚,“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虚损是疾病发生的内伤基础;感受寒湿,客于风邪,伤于食滞是疾病发生的外在条件。关于积聚治疗,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此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此而攻之,则积气本远,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虚”。
《医学心悟》明确提出按初期、中期、末期三阶段治疗积聚,“治疗积聚者,当按初中末三法治焉”。
有关癥瘕论述见于唐容川《血证论》,其曰:“瘀血结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明确指出癥瘕源于血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对癥瘕作了明确定义,其曰:“癥瘕……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瘕者假也,为虚假可动也。”这些论述虽未明确指出癥瘕发生部位,但描述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与白血病之脾脏肿大症状十分相似。
机体内在功能失调是内伤发病基础,情志抑郁是重要继发因素,外感邪毒是外在必然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其发生关键在于机体内在功能失调而导致邪毒入侵,累及骨髓,毒瘀相聚,损伤气血。
本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疾病首发部位在骨髓,而后侵袭肝脾,最后可侵袭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出现全身性表现。疾病枢机在于虚、毒、瘀三病理环节相互衍生和转化。
疾病稳定期具有邪毒内伏,郁而待发的特点;加速期多为血瘀正衰,气阴两虚表现;急变期多为毒血搏结,阴阳失调,或阴竭阳微证候。
在疾病演化过程中,也可以出现一些兼症、并发症或转化为其他疾病,如在稳定期由于毒邪入侵,气血逆乱于上可出现中风病;加速期由于气血亏损,气不摄血可出现血证;急变期由于气血阴阳俱伤可出现虚劳病。
李平安为其开了一副药,以七味白术散,温胆汤,丹参饮,五仙散进行加减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