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得数那河南巡抚何裕城!这哥们儿也是个人才,只因不小心将烟灰弄到了皇帝朱批的奏折上,就自请罚银三万两!这手笔,简直比皇帝老儿还大气!乾隆帝一看,这都不好意思收了,心想:这哥们儿是不是太客气了?最后呢,就只要了一万两,算是给何裕城打了个折。
这议罪银制度啊,简直就是个“双赢”的买卖!官员们花了点儿小钱,既买了平安,又得了皇帝的好感;皇帝老儿呢,也乐得收银子,私底下的小金库那是越来越满。这操作,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这些官员们的“聪明才智”和乾隆帝的“宽容大度”啊!这议罪银制度啊,可真是让官员们又爱又恨!爱的是啥呢?当然是能花钱消灾,买个平安嘛!恨的是啥呢?那就是这银子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从自己腰包里掏啊!
清朝的俸禄啊,那可是出了名的低。地方督抚每年的俸银啊,就在155-180两之间晃悠,这点儿钱,也就够买几斤好茶叶喝喝的。虽然还有个养廉银,是俸禄的100倍,听起来挺诱人的,但真要一下子拿出几十万两来交议罪银,那可真是个大问题啊!
这些官员们的钱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嘿嘿,这可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说白了,就是那四个字——“贪赃受贿”!这些官员们啊,平时没少收下面的人好处,那下面的人呢?那就只能去刮老百姓的地皮了,所以说这议罪银啊,说白了就是拿自己收来的黑钱来“赎罪”。你想啊,要是靠那点儿俸禄和养廉银,这些官员们哪能过得那么滋润?早就被穷得叮当响了!所以啊,这议罪银制度啊,就像是给官员们设了个“捐款箱”,让他们把自己贪来的钱往里一扔,就算是“赎罪”了。
这操作啊,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官员们贪了钱,还得拿这钱来交罚款,这不是“掩耳盗铃”嘛!不过话说回来,这议罪银制度啊,也算是给官员们提了个醒:贪可以贪,但得悠着点儿,别到时候连议罪银都交不起,那可就尴尬了!这议罪银制度啊,就像是个“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官员的腰包!有主动缴纳的,那当然也有被动的。在朝为官嘛,谁还没点儿小失误呢?就像前面那位,撒个香灰就出去了一万两,这要是被动罚银,那可就得看官员的家产有多厚实了。毕竟有先例在那儿摆着,又是“自请罚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