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刘藻啊,原本不过是县城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学官,就像是教育界的“小透明”。可人家命好啊,1736年,岳钟琪的儿子慧眼识珠,愣是把他从一堆沙子里淘了出来,推荐去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核。这一考,嘿,直接考进了帝都的大门,从此仕途就像坐上了火箭,嗖嗖地往上升!不到十年,这刘藻就从翰林院的“小编写手”一路飙升到了内阁学士的高位,那速度,比现在的电梯还快!而且啊,他还有个绝技,就是当言官的时候,能把那些本该刺耳的谏言包装得跟甜言蜜语似的,让皇帝听了心里那叫一个舒坦,简直就是古代的“心灵按摩师”。
到了1747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刘藻同志请假回家照顾老妈去了。可巧不巧,皇后和皇长子相继离世,这刘藻呢,也是机灵得很,两次火急火燎地赶回京师,又是面圣又是祭奠,那股子“忠君”的劲儿,让皇帝感动得稀里哗啦,直夸他“识大体,懂君臣大义”,还特意赏了他个“带着头衔回家炫”的荣誉。更绝的是,当时有个大佬张廷玉想退休,皇帝却拿刘藻当例子,把他批了一顿,意思就是说:“你看看人家刘藻,多敬业!你还好意思退休?”虽然刘藻这是被当了回“工具人”,但也能看出他在乾隆皇帝心里那地位,简直是杠杠的!所以啊,后来刘藻同志即便是休了长达七年的“悠长假期”,重回职场后也是如鱼得水,从布政使、巡抚一路做到总督,那晋升速度,简直就像是在玩“职场大富翁”。年龄大了?空白期?不存在的!刘藻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皇帝喜欢你,啥都不是问题!
1763年到1765年,云南边境可热闹了,平静了上百年的地界儿突然跟炸了锅似的。为啥?缅甸那边新王朝上台,野心勃勃,想扩张地盘,压根儿就没打算让咱们那位风光无限的总督大人安安稳稳地干完一届。这总督谁呢?就是咱们的刘藻同志。刘藻啊,那可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一辈子舞文弄墨,靠着协奏折和拍马屁上来的,跟打仗这事儿八竿子打不着。你想啊,一个文人总督,虽然头上顶着个兵部尚书的大帽子,能指挥地方上的武将,但打仗?他哪会啊!
再瞅瞅缅甸那边,别看现在是个不起眼的小国,当年那可是东南亚的霸主,风光无限。他们的火枪,嘿,一部分还是东印度公司买来的欧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