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福敏这个人啊,天生就是个不服输的主儿。康熙三十六年,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中了进士,还被选进了翰林院,成了个庶吉士。
您别看这翰林院庶吉士的品级不高,但在明清两朝,这可是个响当当的职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当上翰林院庶吉士的人,那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既有贤德又有潜质的精英。而且啊,这些庶吉士可不简单,他们是天子的近臣,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还得经常给皇帝讲解经史子集,那可真是皇帝身边的“高级智囊团”啊!
放在今天,这翰林院庶吉士的角色,大概就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的秘书。您想想,天天在皇帝身边晃悠,那得多风光啊!而且啊,这样的机会可不是谁都能有的。要不是福敏够聪明、够努力,又怎么能在那么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呢?
说这富察福敏啊,进了翰林院之后,本以为从此可以平步青云,谁知道命运给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翰林院每三年进行一次结业考核,通过了就能直接被任命为高官,跟殿试前三名一样风光。可偏偏福敏这哥们儿,运气不太好,连续两次考试都没过。这要是换个人,估计早就灰心丧气了。
康熙四十二年,福敏因为满文和汉文都不太精通,被革退了庶吉士的职务。这事儿搁谁身上,谁不得心里一凉啊?本来以为仕途到此为止,这辈子顶多混个知县,熬到退休说不定能混个知府或者直隶州的知州,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康熙五十八年的某一天,正值春暖花开,雍亲王的四儿子弘历迎来了九岁的生日。这天,雍亲王给弘历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请来了一个人,名叫富察福敏,作为弘历的学业导师。这事儿啊,乍一听还挺让人纳闷的,这雍亲王怎么想的呢?要知道,这富察福敏当年可是因为满汉文都不太精通,被革退了庶吉士的职务。现在居然让他来教自己的儿子,这不是拿自家孩子开玩笑嘛?
然而,雍亲王自有他的考量。他心想:“找一个名闻天下的大师固然好,但人家有学问归有学问,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心教导我的儿子呢?还不如找个既有知识储备,又踏实肯干的人来得实在。”于是,他选中了福敏。
福敏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他想:“我当年朝考失败,现在只能以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