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兼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长。这还没完,雍正皇帝还赐他太子太保,戴双眼花翎,让他负责圣祖仁皇帝实录,大清会典,和明史这三部书的编撰,可以讲对他的信任,一点儿不逊于年羹尧。后来,雍正皇帝甚至直呼隆科多为舅舅。因为本来就是他舅舅,这回多了一个头衔儿,以后再提到他的时候啊,在这个其他官名之外,还要加上舅舅这俩字,注意啊。皇上的舅舅跟皇上承认的,舅舅这不是一码事儿,所以隆科多的这个舅舅是皇上封的,换句话说,不是哪个舅舅都能让皇上开这个嘴儿,有清一代被皇上公开,以舅舅相称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可见,其地位之高。
这么一来,隆科多和年羹尧自然就成了雍正政权的两根台柱子,另外呢,还团结了怡亲王十三爷。一起巩固着新生的政权,一起牵制八爷和十四爷。置对方于无能的被动地位,随后进行青海平叛,稳定西北局势。然后呢,他们赞成火耗归公等各项改革,改进了康熙晚年的弊政。
接下来我们来解释下什么叫火耗归公,啥叫火耗?现在的词儿讲啊,就是附加税,因为清朝民间啊,流通使用的是铜钱儿和碎银子。50两的银锭根本就没有。老百姓根本见不到是吧?老百姓就是顶多能用到什么一两的,什么有三两的五两的啊,根本用不到,那都是官银啊,那玩意儿呢,就是官府把从民间收上来的这些个碎银子。上交朝廷之前要铸成50两的银锭,那在这个铸银的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有人工燃料质量等损耗,所以官府就要在征收的白银的数量上,再加收一些银两,抵消这个损耗,多收的这部分钱就叫火耗银。
康熙朝初始本来是不允许地方官儿征收火候的,但是时间一久,地方官情绪很大,因为当时财政收入要全部上交给朝廷。而地方官儿的奉禄很少啊,平时偶尔接待个上官和同僚吃个饭,雇点儿佣人啥的,手里没钱怎么说啊?所以正如一位这个闽浙总督。跟康熙皇帝讲说,要是地方官儿不能收火耗,那他啥事儿都办不成。
明清两朝啊,这官员俸禄之低,是令人发指的。清朝一品文官年俸银才180两,那一两白银呢?按照这个购买力这么计算,折合今天大概是300人民币,那180两就是。一个月不到5000,不到5000是什么标准?现在都不用上税,那绝对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