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就我和三哥两个考上了,其他几个都没考上的就在家赚取工分供我们俩上学,我快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三年大旱,那时候是真的能饿死人的。
好在我在初中里认识了一个同学,她家条件特别好,初中毕业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村建设,她家要出一个孩子,他父母舍不得任何一个,就在学校放出话,谁愿意顶替他女儿去下乡,她家会给一笔钱。”
“所以,你代替她下了乡?”景艳了然的问。
高梅点点头:“有钱赚,别人不愿意是她们本就是城里孩子,家里再怎么样也能过得下去,更没做过农活儿,而我本来就是农村孩子啊,别人所担心的在我这儿却很稀松平常。
她家给我四百块,足够我大哥、二哥娶媳妇儿,还能买不少粮食熬过那个缺粮的时候,多划算,当时我爹娘就跟我说,家里养我、供我上学的花销这一次我全都赚了回来,所以下了乡不需要我再为家里做些什么,家里不能给我助力已经算是对不住我。
我下乡的地方就在江市下面的农场,当时下乡补贴农、林场价格高,四百块安置费,家里没有留我的这笔钱,全给我带走了,那时候能给这么多钱的地方是真的苦,不过我适应的还不错,
后来机缘巧合,我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嫁给他户口迁进了江市,后来红旗社区街道招人,我靠着自己考了进来,在街道我也干了快八年了,如今事业上有可能再上一步,也算是升迁快的。”
“那你是哪一年下的乡?”景艳有些好奇,她是农村户口,不需要下乡,毕竟,家里就是乡下,知青都是到她们那边的,哪还需要自己出去。
“六一年,正是最难的时候,到处都干旱,不过咱们这边还行,我到这边来还真没挨过饿,就是累,但还有整个冬季可以休息,也算是不错的。”
“那年我才六岁,我记忆里是在挨饿,在路上捡颗玉米粒都是直接塞嘴里的,不过好像也没饿多久,印象是不太深,唯一最深的记忆就是有个人家的孩子在门口吃黄纸,我还好奇,他家有粮食咋还吃纸,后来才知道那是干豆腐,以前没见过哪知道,现在想想,也挺好笑。”景艳说道。
俩人在忆苦思甜中走到了高梅的婆家,景艳仔细一看,院子还真是大,绿油油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