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禅大师满意地点点头,向远处的道士行礼告别。
少年把玩着宝珠,目送着了禅大师迈着虚浮的脚步下山,不免有些担心起来,老和尚内伤严重,现在下山难保不会死在回西涼的路上。
万一真让我言中了,万佛寺的僧人会不会找我麻烦呢。
原以为有了这颗宝珠,他日与万佛寺也能攀些交情,现在看来极有可能变成烫手山芋。
唉……我还是把这件事想得简单了,不到万不得已,宝珠还是不要轻易示人为好。
道士不知何时出现在少年身旁,望着天空飘起的枫叶,说道:“世人皆有所求,或是扬名立万,或是权倾天下,便是这修佛多年的老僧亦不能免俗。”
“你上山十年,既不求武学,也不求方外之道。碌碌无为,岂不荒废光阴?”
这是道士头一次与少年开口说话。
少年哪敢慌神怠慢,转身准备回话,但见道士老态龙钟,倍感吃惊。
转眼之间,真人便老了数十岁,莫非他已然悟道,不日便要舍弃泥垢之身,羽化飞仙?
虽作此想,但少年不敢多言,也觉得有些荒诞。
想他八岁来栖霞山,自此与世隔绝,忍受十年寒苦,岂会无所求。
只因在山上听道士诵了十年的经,他早有明悟收获,却因心中还有一事想不明白才不愿下山。
“世道艰难,小子不过蝼蚁,苟活于世,求不求的,有什么意义。”
少年眉眼微抬,故作轻松,其实他心中所想,道士只是看破不说破。
不然十年前他也不会打开方便之门,更不会每日与少年诵经传道。
对此,少年亦是心知肚明。
“心有正道天地宽,一切皆在于心。只知坐而论道,纵有所求,亦不过镜花水月。”
少年眼珠子转了转,反问道:“真人得道了吗?”
道士坦然,说道:“半脚入门,未曾得道。”
“真人既然还未得道,又怎么知道是何物?”
面对少年的狡猾之辩,道士分毫不作计较。
“相遇是道,分别也是道。大道无形,便如长江之水。读书人取之,为往圣继绝学,著书立传,教化百姓是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