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五年,四月朔日,庚戌。
长安城刚刚从漫长肃杀的寒冬中苏醒,春风带来了灞柳的嫩芽,也吹散了弥漫数月的阴霾。
自去年岁末宋国公典韦战死共县,刘瑁虽强抑悲痛,以国葬之礼厚待忠魂,但那份沉重终究萦绕在九极宫的上空,也压在许多老臣的心头。
直到太子刘祺北征凯旋,携拓跋力微首级归来,平定鲜卑之乱,设立安北都护府,这股压抑的气氛才终于被冲淡,也正因此,刘瑁才对此次春祭如此上心。
今日,正是开春之后最为隆重肃穆的春祭大典。
卯时未至,天色尚带着一丝鱼肚白的朦胧,长安城中轴线的朱雀大街上,已是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平日喧嚣的市井彻底沉寂,唯有风吹过宫城角楼檐下铜铃发出的清越微响……
长安东郊春明门外,朝日之坛。(具体样式可以参考北京的日坛~)
自刘瑁定都长安,重修长安新城后,便恢复了汉家旧礼,于皇城东南立太庙,西南设社稷坛,更于四郊分设坛庙,以敬天地日月。
这东郊的日坛,便是每年春分祭祀大日之所,祈求光明普照,万物生长。
此坛高八尺,广四丈,取“八荒四海,皆为汉土”之意。
坛面铺着一层特意从东方运来的青色净土,细腻纯净,不染纤尘,象征着东方甲乙木之生气。
祭坛四周环绕着方形的矮墙,墙体朱红,代表着对日神的尊崇。
墙外,则是一道精心开凿的环形水渠,引来了灞水支流的活水,潺潺流动,在晨曦微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既象征着天圆地方,又寓意着生生不息。
此刻,日坛内外早已布置妥当。坛上,按照方位、品级,整齐地摆放着太牢(牛、羊、猪三牲)、五谷(黍、稷、菽、麦、稻)、玉帛、醇酒等各色贡品。
坛下,大汉龙旗与各式仪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
道路两侧,还对称摆放着数块巨大的月长石,色泽温润,在晨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晕,为这庄严的祭祀平添了几分神秘与肃穆。
祭坛四周,数千名从关中府兵中精选出来的锐士,身着锃亮玄甲,手持长戟,肃立如松,目光沉静,将整个祭祀区域护卫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