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的替王语彤擦了擦脸上的泪痕,眼神中充满了慈爱。
“走吧,有什么事回家再说。”一旁的许正平见丫头不哭了,面露微笑的说道。
王语彤点点头,三人很快上车,直奔燕京大学家属院。
……
从童家回来之后,汪洋就在大群里发了一条信息。
“新项目正式开始筹备,有兴趣的可以单独找我报名,要求必须有扎实的编程功底以及极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能接受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以上,数学成绩优异者优先考虑。另外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项目周期未知,期间没有任何工资报酬。”
汪洋发完信息就把手机扔回了口袋,在他看来,这样的条件不可能有人报名。
事实也的确如此,直到第二天,他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难度的确太大了,条件十分苛刻,现有的人手又不够,而且全部都是储备军,汪洋再次犯起了愁。
昨天之所以很晚才离开童家,是因为在吃过饭之后童辉和何婉仪单独把汪洋叫到书房,仔仔细细的讨论了一下项目的可行性。
最终的结论可以说非常不乐观。
童辉甚至建议汪洋不要在这个项目上浪费时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就算能够实现需要的资金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本不是现在的汪洋能承担得起的。
而何婉仪仔细给他分析了这个项目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如果真要达到他所说的效果,可能需要上百人的团队,而且这个团队中带头的必须是精英中的精英,甚至是院士级别的。
与其把大量精力浪费在这个前途渺茫的项目上,还不如深耕泰和,把泰和做大做强,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挣多少钱不敢说,起码能保证衣食无忧。
即便两个人基本给这个项目判了死刑,汪洋却不想放弃,泰和的天花板太低了,如果想达到et或者万林那样的体量可能需要几十年,而自己根本没有这么多时间,真要依靠泰和到时候王语彤的孩子可能都上小学了。
虽然这次讨论结果很不理想,可何婉仪和童辉同样给了汪洋一个信心,那就是这个产品一旦开发出来,必然会迅速抢占市场,前提是功能能达到汪洋所描述的那样。
可人员问题该怎么解决呢?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