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治。
而孙权则更加注重实际利益,他主张采取灵活的政策,以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孙权认为,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只有通过实力才能生存下去。他更加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对外扩张。
公元 208 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统一江南。在这个关键时刻,张昭主张投降曹操,以避免东吴遭受更大的损失。他认为,曹操势力强大,东吴难以与之抗衡。而且,他认为曹操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英雄,能够统一全国,结束战乱。他向孙权进言,要顺应天命,投降曹操。
而孙权则不甘心投降,他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孙权认为,东吴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加上刘备的军队,一定能够抵御曹操的进攻。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多数大臣都支持张昭的主张,只有周瑜、鲁肃等少数人支持孙权的决定。
最终,在周瑜、鲁肃等人的支持下,孙权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军队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张昭在东吴的地位有所下降。孙权对他的主张产生了怀疑,开始更加信任周瑜、鲁肃等人。
但是,张昭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仍然尽心尽力地为东吴服务。他继续向孙权进言,要加强对国家的治理,推行仁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公元 212 年,张昭被封为娄侯,食邑万户。这是对他多年来为东吴做出贡献的肯定。但是,张昭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继续为东吴的发展努力奋斗。
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为了给关羽报仇,他决定出兵伐吴。在这个关键时刻,张昭再次主张与刘备讲和,避免战争。他认为,东吴与刘备之间的战争将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他向孙权进言,要以和为贵,与刘备讲和。
但是,孙权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决定与刘备决一死战。最终,在夷陵之战中,东吴军队大败刘备,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夷陵之战后,张昭在东吴的政治地位逐渐恢复。他继续为孙权出谋划策,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政权。张昭被封为辅吴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