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例如,在北伐问题上,李严认为应该先巩固国内的统治,再考虑北伐。他认为,蜀汉国内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如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百姓的生活问题等。如果不先解决这些问题,贸然北伐,可能会导致国家的动荡和失败。而诸葛亮则认为北伐是实现兴复汉室的重要举措,不能拖延。他认为,只有通过北伐,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李严与诸葛亮的分歧,不仅仅是在北伐问题上。在权力分配和政治理念上,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李严渴望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地位,他对诸葛亮的独揽大权感到不满。他认为自己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一定的才能,应该得到更多的重用。而诸葛亮则以国家利益为重,致力于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他认为,权力应该集中在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手中,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2矛盾的产生及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在权力分配和政治理念上的分歧。
李严渴望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地位,他对诸葛亮的独揽大权感到不满。他开始在一些事情上与诸葛亮唱反调,试图挑战诸葛亮的权威。例如,在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中,李严故意拖延粮草的运输,导致军队陷入困境。他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让诸葛亮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从而给予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此外,李严的政治理念与诸葛亮也有所不同。他更注重个人的利益和地位,而诸葛亮则以国家利益为重,致力于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这种政治理念上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
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蜀汉政权内部的一些问题。在刘备去世后,蜀汉政权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内部的政治斗争、外部的军事压力,都使得蜀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蜀汉政权的内部矛盾,给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公元 231 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但由于天气原因,粮草运输出现了问题。李严为了推卸责任,竟然谎报军情,说粮草充足,让诸葛亮继续进攻。然而,当诸葛亮得知真相后,不得不撤军。
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