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见到了诸葛亮,但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静静地在门外等候,不敢打扰。直到诸葛亮醒来,他才恭敬地进入屋内,与诸葛亮交谈。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轻易答应出山,他对刘备说:“将军的仁德我早有耳闻,但我还需要时间考虑。”
刘备并没有灰心,他又进行了第三次拜访。这一次,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他决定出山相助。在那间简陋的茅庐中,刘备与诸葛亮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诸葛亮对当时的天下形势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指出,曹操占据北方,势力强大,根基深厚,不可与之正面抗衡。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根基稳固,可以与之结盟。而刘备应该抓住时机,夺取荆州、益州,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拥有了稳固的后方之后,再等待时机,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规划为刘备指明了方向。他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刘备深知,这是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一步。他对诸葛亮充满了感激与信任,将诸葛亮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从这时起,刘备的思想从单纯的想要建立一番事业转变为有了明确的战略规划与步骤。
公元 211 年,刘备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益州牧刘璋因受到张鲁的威胁,邀请刘备率领军队进入益州相助。刘备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欣然应允。然而,他的心中也有着自己的盘算。他表面上是帮助刘璋抵御张鲁的进攻,实际上是在寻找机会夺取益州。
进入益州后,刘备广施仁德。他对待益州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宽厚,与他们打成一片。他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赢得了部分益州官员和百姓的支持。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扰民,不掠夺,在益州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与刘璋的相处过程中,刘备十分谨慎。他知道时机尚未成熟,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他与刘璋一起商讨军事策略,为抵御张鲁出谋划策。同时,他暗中派遣使者,与益州的一些反对派势力进行接触,试图拉拢他们。
公元 212 年,刘备与刘璋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反目成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争中,刘备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他在诸葛亮、庞统等谋士的辅佐下,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战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