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人必须孝顺,讲了一大通道理,偏向于教育他人。但是这个人就是不听,就是不孝顺怎么办?
按照以前的礼制,贵族拥有解释权。他们可以把不孝顺的人杀死,毕竟你违反了礼,但是也可以把不孝顺的人进行口头教育之类的。
毕竟没有规定,就必须杀死吧。
但是法家不一样,法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他们讲究的是公平,对于不孝顺的人,有一个统一的惩罚,夺走了贵族的解释权。
在厉夏看来,礼制可以作为规矩的上限,法制作为规矩的下限,简直可以实现完美的互补。
所以厉夏在炎国普及法典的时候,却从未宣传过法制。
而是依旧宣传礼制,鼓励大家遵礼守礼。
做一个有礼之人。
为此,十大风云人物多多少少和礼有关系。
例如十大风云人物当中孝顺的人,忠诚的人等等。
厉夏的做法,骗骗底层人还好说,但是新儒这些名宿,名士可不是那么容易欺骗的。
法家的壮大,难免挤压礼的空间,挑战礼制的地位,墨家这些大家和法典没什么大的冲突。
毕竟礼制又不是他们提出的,他们才不怎么关心呢,但是儒家不能坐视不理啊。
所以新儒就开始了对厉夏的试探。
他们不是废除礼,而是为了改礼。
他们不是瞎子,礼制在炎国明显有点水土不服,大王不太喜欢礼制,那就让礼进行改变,符合炎国,符合大王的眼光。
礼能够传承这么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么多年下来,礼不知道加进去了多少核心价值观,不知道改变了多少次,就为了适应不同的国家和时代。
不同的国家即使都是礼,可能也是有差别的,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虽然有所差异,却都是礼的表现方式。
所以新儒为了争夺礼的生存空间,打算对炎国的礼制进行改革,让礼更适应炎国的土壤。
不是他们必须编写磕头方式,只不过恰巧选中了磕头方式来改变罢了,就算不是跪拜礼,也会选择其他的种类。
当然了,这种改变其实都只是皮毛,磕头方式花样再多,不管磕头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