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最是忌讳插手地方事务,更别提涉及民生民政,实在马虎不得。
\"不过流民越聚越多,的确是个隐患\"
\"我等世受皇恩,自当为君分忧\"
轻轻环顾了一圈官厅,将目光自在场的勋贵们脸上移开,魏国公徐宏基转而扭头朝着最初说话的军将命令道:\"你即刻持本公令牌,前往南京兵部衙门。\"
\"询问是否要出兵山东,以防不靖\"
京师的小皇帝不按常理出牌,为了防止\"秋后算账\",自己还是要提前表露下态度才是。
至于是否真的要出兵山东肃清乱民,乃至于出兵几何,按照正常的流程来说,待到朝廷下令,只怕最快也要十天半月的功夫。
到了那个时候,山东只怕早已狼烟四起了吧。
一边想着,魏国公徐宏基的脸上便是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长的讥笑。
\"遵令!\"
闻听事有转机,瞧上去不过三十余岁的校尉赶忙自角落处走出,一脸兴奋的应是之后,便是朝着外间而去,全然没有瞧见魏国公徐宏基及身后众人眼中充斥的寒冷和讥讽。
当今天子年少轻狂,不仅着手削弱他们勋贵的军权,更是打算复建税课司,重新整饬商税。
以他们这些人的地位,谁家府上没有几门生意?谁又愿意平白无故的往外掏银子?
如今山东乱局呈现,他们心中也存着让京师小皇帝吃些苦头,最好是知难而退的念头。
谁会真心实意的想要\"为君分忧\"?不过是些场面话罢了。
正如魏国公徐宏基乃至于官厅中的诸王南京勋贵所预料的一般,南京有司官员们对于是否要出兵山东也是争执不休。
因为事关重大,实际掌管南京六部的户部尚书汪应蛟第一时间将奏章呈递至京师,交予天子审阅。
此外,这位老成持重的老臣出于为大局考虑的角度,特命南京兵部向守备徐宏基移文,命其整饬行伍,随时听候调遣。
而这位养尊处优多年的魏国公徐宏基在真的收到兵部移文之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前往南京城外的军营当值,只是将几名军将召进府中,胡乱叮嘱了几句便算是敷衍了事。
尽管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