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浅,不可树敌太多呐\"司礼监掌印太监满脸苦涩,浑浊的眸子中充斥着惊忧。
虽说经过两百余年的传承,如今大明的宗室藩王早已不负国朝初年的盛况,决然难以重现昔日的\"靖难\",但这推恩之策对于宗室而言,实在是过于敏感。
再加上如今大明内忧外患不断,辽镇建奴虎视眈眈,塞外蒙古蠢蠢欲动,这些宗室藩王们只需在地方稍微闹出些动静,瞬间便会加重大明的负担。
此时得罪遍布全天下的宗室们,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呐。
\"大伴勿慌,朕心中有数。\"良久,朱由校略有些疲惫的感叹声于暖阁内悠悠响起。
他没有料到,仅仅是一封尚未批红的奏本,便令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如临大敌。
可以想象,这奏本的内容若是被宗室们所知晓,将会惹来怎样的轩然大波。
紧握着手中奏本,年轻天子盯着不远处半开的窗柩,迟迟不发一语。
紫禁城中没有不通风的墙。
经过一夜的发酵,大理寺丞左光斗及吏部给事中杨涟的奏本内容终是闹得人尽皆知,瞬间便成为了朝野间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不少官员闻讯之后,竟是冒着被东林憎恨的风险,朝着这两位\"东林君子\"深施一礼。
为国为民者,永远值得人们尊重。
但也有不少官员,对左光斗及杨涟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二人的奏本不过是在哗众取宠。
毕竟这大明朝立国两百余年了,无论是靖难成功的成祖皇帝,亦或者御极四十余年的嘉靖皇帝,都不敢冒着得罪天下宗室的风险,实行这推恩之策。
如今的天子年仅十六,登基尚且不到半年,即便是诛杀了几名试图犯上作乱的勋贵,并将\"失察\"的大同代王废为庶人,但也绝不敢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得罪整个宗室。
不过在众说纷纭之下,迁居仁寿宫的郑贵妃却是有些坐不住了,此起彼伏的呼喝声不绝于耳。
\"朱由校,朱由校那头狼崽子,还没有将弹劾常恂的奏本驳回?!\"幽静的宫殿中,披头散发的郑贵妃全然不复昔日的雍容华贵,好似市井间的泼妇,歇斯底里的咆哮着。
听闻眼前妇人对于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