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恢复过来。
甚至可以说,这种突围,几乎约等于被敌人全部歼灭了,彻底失去了作战的可能性。
这不是明治正一想要看到的。
他的分散突围,则是五到十个人作为一个基本的突围战术单位。
然后以此作为基础,并不是直接向北面突围,而是向两侧,然后再转而向北。
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从两翼突围的话,四军必然需要分兵,没办法集中力量在一个方向上。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大友助三的部队,基本都是向北面突围的。四军装甲部队,有相当一部分,都被吸引在了北面。
现在他的部队,若是也向北面突围的话,几乎是正好和四军的主力部队撞个满怀。
所以向两翼突围,反倒是进入到了敌人兵力相对薄弱的地带。
再加上大规模分散兵力,敌人的火炮就算是再厉害,也没办法对这么多分散突围的部队进行持续性的覆盖炮击。
到时候他手下主力部队,必然可以保存下相当一部分。
大概一个小时之后,明治正一的部队,便开始按照他的计划进行突围。
他们几乎都变成了散兵游勇,但是每个突围的单位,又都有一个军官存在。
如此一来的话,哪怕是对面的敌人,想要的他们的部队进行追击,也只能对一小支部队进行追击。
敌人也会分散兵力,也会变成无头苍蝇一样,在这片原野之上,对一支支的小股日军部队进行追击。
虽说到时候打的肯定很热闹,但是同样的,也没办法做到对每一支分散的日军部队进行打击。
漏网之鱼几乎是必然的,甚至会遗漏非常多。
果然,正如之前明治正一所想的那样,他的计划奏效了。
一方面大友助三的部队,目标更大一些,所以四军的兵力,几乎都在追击他们。
还有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友助三在突围的时候,一心只想着往北,突围兵力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利于他们进行追击。
而在两翼突围的这支日军部队,则是完全分布在两个方向上,还都是小股部队,实在是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