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 第463章 被区别对待(1/6)
    “一个地方,两个世界。”听着曹子建的这番话,姜祥云的拳头不自觉的紧了紧。

    说到租界,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这是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肆意扩大在华特权的产物。

    其实不然。

    最初租界的设立,还真不是那些列强强加给华国的,而是腐朽的清政府主动要求的。

    跟所谓的伪满洲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在1842年的时候,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对洋人开放了淞沪,粤省等多地作为通商口岸,并允许他们在华居住。

    只是,清政府害怕洋人和华国百姓接触过多,于是要求“华洋分处”。

    这会,也不叫租界,而是叫‘居留地’。

    直到1847年,才开始出现‘租界’的说法。

    因为当时,洋人居住,经营的场所,都是向华国租借的,是需要支付租金的。

    而刚开始的淞沪租界面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又是市郊荒野,也没什么人,所以早期淞沪租界是非常萧条的。

    直到1860年。

    太平天军来到江南一带,大批逃难百姓涌入了淞沪租界。

    原本,洋人领事当局是准备跟清朝的‘上海道台’商议,怎么驱逐这些华人离开租界。

    只是还没等他们进行商议呢,率先遭到了在淞沪那些老外商人的强烈反对。

    根据老外商人们的说法,他们来华就是为了图财,现在租界内好不容易有了人气,市面也繁盛了,为什么还要将他们赶出去?

    自此,租界开始打破了“华洋分处”的规定,开始了“华洋杂处”。

    不仅人口越来越多,经济也越来越发达。

    只是这人多了,原有的租界面积就那么大,压根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于是,淞沪公共租界、法租界当局就打起了扩张租界的主意。

    他们开始违反租约,在租界以外“越界筑路”。

    通过修筑公路、设置经查的手段,将靠近租界的边缘一带发展为“准租界”。

    这也就是的淞沪租界的面积越扩越夸张。

    从最开始的一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