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清江浦,将湖水导入淮河,这样也能直接入黄河。”
这就是黄河改道带来的‘好处’之一,南段的一些黄河水道就是在淮安附近,现在的黄河可不是以后的‘黄河故道’。
朱允熥一听顿时觉得有道理,看来严震直在疏浚大运河这件事情上确实是下了苦功夫,甚至不只是单纯的考虑疏浚大运河了,还有很多其他的规划。
就严震直提出来的这些,也包括治理黄淮的策略,估计要是朝廷还有余力,后续也可以顺势展开一系列的大工程了。
仔细想了想之后,朱允熥说道,“严尚书说的是有理,只是这件事情不能妄下定论。召人商议一番,然后报与陛下。”
这也不见得就是朱允熥想的借口等等,虽然很多的事情都是他在做主。但是疏浚大运河、治理黄淮,哪怕是老朱不太关心政事,也不能不在乎这些事。
说到底就是这些事情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也不只是关系着最近这几年,这甚至是关系着未来数百年的事情,这关系着大明的江山社稷。
就算是再认真的对待都不为过,实在是因为这些事情太重要了,那就必须要认真的对待。
严震直说的这些,确实是让朱允熥心动了。如果没有更有选择的情况下,他确实倾向于这个选择。
但是现在也不用特别着急回复,倒不是朱允熥瞻前顾后,而是他知道落子无悔,在做出决策前可以听一听更多的方案,一旦敲打就坚决的执行。
现在就是可以稍微等一等,只是朱允熥也明白在快速做出决断的时候,那就要做出决断。
新的一天早朝开始了,面沉似水的朱允熥看起来心情不太好。等到言官弹劾锦衣卫肆意妄为的时候,他的神情看起来更是无比的难看。
不知道的人以为是这位太孙对于锦衣卫再次跋扈起来了非常不满,可是有些人觉得太孙如此神情,可能是有些言官需要倒霉了。
朱允熥看着众臣,缓缓开口,“宋时司马迁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我想陛下也深以为然,所以让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可以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百官、按察地方等。”
大明的言官确实有不少权力,看似品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