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科举不中,发回原籍。”
龚斆等人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领这个旨意了。
皇太孙的态度也没错,毕竟这个年代讲究孝顺,侍亲、守孝是人伦纲常。而连续不中之后被发回原籍,这也可以督促学子们上进,免得他们贪玩。
朱允熥继续说道,“我记得也有不少功勋、文臣子弟也是在就学,若是连续考评不上进,退回去。敢扰乱学宫学风,到时候不只是治你们的罪,你们父兄都落不了好!”
恩威并施谈不上,朱允熥只是觉得现在的国子监有些矫枉过正了。
不过学子们肯定是开心了,不说好日子肯定要来,但是生不如死的苦日子可能是到头了。
朱允熥笑了笑,又说道,“读书,一来是该明理,二来当报效朝廷,三来当救济民生。不要死读书,要落到实处。过些天安排国子监学子分赴天下诸州府,领百姓兴修水利。”
这一下不只是学官们傻眼了,学子们也傻眼了,太孙这是要让他们直接去做事了!
朱允熥不在乎这些人的意外,继续说道,“好多人这些年多半也是只会寒窗苦读,也不知晓民生。分赴各地去看看,极好民生之本是什么!好好历练,才能有所长进!”
这可不是免费的劳动力,在国子监读书朝廷是要给一定的优待。
而且这些人不管出身如何,能够在国子监读书,肯定是有过人之处。让他们带领百姓兴修水利,虽然不见得个个都是水利专家,不过好歹是有一定的基础,能力的下限低一点,能够及时派上用场。
大道理,自然是锻炼国子监学子,让他们知晓民生之艰,可不是单纯的让这些学子免费的给大明社稷打工。
有些学官、学子也想要吐槽,可是憋回去了。
仔细想一想,。这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情。虽然非官非吏的,可是现在是正经朝廷给的差事,做的好就有可能被皇帝或者太孙注意到,到时候就能正式进入官场了。
这些年从国子监直接进入官场的可不少,也有不少人发展的很好,在朝堂位高权重。
朱允熥在安排一下事情后,立刻就是春风细雨的样子,“今科胡嗣宗、石允常,也都是在国子监就读,上一课的六首状元也曾在国子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