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这三道鬼门关,任何一道过不了,必死无疑”
“先生请尽管下手,本就是与天争命,若真是天不假年……”
孙小娘虽然面带愁容,语气里却是斩钉截铁。
……
……
绥州。
杨三郎和四郎就任以来,便大刀阔斧的整顿军纪,安抚蕃民。
在杨家人来绥州之前,当地的宋、蕃军民之间已经有矛盾激化的迹象,这个事情的源头应该说是太宗皇帝的锅。
绥州当地有一豪族,为高氏。史书有云:河西大姓,世有显功,勋在王府,威震夷落。
高氏家主名叫高文岯。太宗淳化五年,李继迁要迁绥州百姓于夏州,时任绥州左都押衙的高文岯举绥州城及辖下五县之众归宋。
他对李继迁的这一次背刺,直接导致大宋攻取夏州,擒获李继捧。可是之后太宗皇帝为了牵制李继迁,反倒给李继捧封了定难军节度使。
可惜的是,所谓的牵制和平衡最终没有起到作用,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还是被辽人挑动背叛大宋。而作为绥州功臣的高文岯也只获得了绥州团练使一职。
而后在太宗一朝,绥州历任府君和都部署皆奉行羁縻政策,对于李继迁和李继捧为首的党项人拉拢为主。自然就导致高氏一族有些举步维艰。
等到真宗继位,佘太君定下对于李继迁的战略,即:夏国一定要灭,李氏党项一定要死,党项百姓愿意归降的允许迁移到延州以南,河南府等地汉化。可是先后顺序便是,西北防守,河北进取,先辽后夏。
但此时再想笼络本身就偏向于大宋的党项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从明面上看,李继迁从大宋手上拿到了灵州立国之基,很多党项大族纷纷投奔其人。
杨家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文岯与折御卿交好,至道初折御卿离世时,杨七郎等人就替太君到府州奔丧。有了这层关系,杨三郎和四郎才能迅速掌握绥州、夏州等东路军州府。
不过由于宋廷对于边关党项人的警惕,高文岯始终无法获得重用,杨三郎整顿完绥州军之后,便让他以团练使之职招募蕃民编练成军。
等到佘太君让真宗皇帝趁着六谷部等蕃部朝贡之时,以铁器、茶叶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