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此人进来,面露微笑,拱手道:“谓之兄来了,一路行军可还适应”
来人斜着眼看向杨七郎,脸上带着笑意,拱手道:“下官两赴福建,亦是风餐露宿,还不如现下舒适”
七郎性格豪爽,颇有些不适应此人言语间小心翼翼的样子,眉头微皱,欲言又止。
但此人甚是敏锐,察觉到七郎的神态变化,他笑道:“将军有话不妨直言”
杨七郎眉毛一挑,就想直言,但想起近些年总被杨业斥责,说话不经思考,容易得罪人。便有些犹豫,思考再三,心中默数,已经三次想说而未说,这就叫做三思而后行。
再想想佘太君对此人的评价,便决定直接用她的话来转述,这就叫绕个圈子,想必如此就可以了。
“谓之兄,当初你在朝堂自荐随某西行,家母曾提起你”
“哦?”此人当即敛衣肃容,大礼作揖道:“老太君乃大宋之镇国,朝堂之砥柱,下官恭领教诲”
杨七郎嘴角抽了抽,差点不知道如何接下去了,伸手扶了扶虬髯,像是背书一般说道:“丁谓,淳化三年进士,有惊世大才,尤擅财货计数,当为计相,若六部改制,财部尚书非此人莫属”
丁谓躬着身,听到这里,脸上露出感激之色。
“然其性急功近利,欲与世浮沉,自坠名节”七郎顿了顿,接着转述。
丁谓闻听此言,脸色急变,涨得通红,眼中露出不甘。只不过此时他面孔朝下,七郎不得而知。
紧接着,杨七郎话锋一转,又说道:“此言谬矣!”
“啊!”丁谓猛的直起身,不敢相信的看向七郎。
七郎被他这一惊一乍吓了一跳,顿时就停了下来。丁谓则是热切的看着他问道
“老太君如何说?”
“哦,让我想想”七郎闭眼回忆,半晌道:“说这些话的人,谁不爱名,便如李至此人,中举之后,疏离养父,以内臣为耻,好古博雅,又以犯颜直谏为荣,何尝不是为名”
“哼!其才不如丁谓,除了写写文章,于政事又有何益。只要丁谓之才,于国有益,于百姓有益,求名又有何妨。只怕他因不容于这些人,天长日久,不得不走上歧路。此次同行,你须好生待他,多听其策,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