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弱、藩镇强、宦官狂”是中唐以来朝政的“三大痼疾”,虽经宪宗、宣宗两任明君治理,怎奈根系已深,无法彻除。
昭宗在做藩王时就痛恨宦官,即位后杨复恭自恃拥立有功,倨傲不法,昭宗很是怨岔。他一改僖宗时政事多出宦官的做法,常与宰相谋议家国大事。
宰相孔纬、张濬劝昭宗效仿宪宗年间做法,抑制宦官权势,这也是昭宗心中所想。只是此时军政大权都在阉人之手,冰冻三尺岂一日之寒!
杨复恭是福建人,本姓林,入宫后被左神策军中尉杨玄价收为养子。
说起这杨姓宦官在晚唐年间非常出名,他们通过认养义子干儿的形式,保持着“家族”势力的延续。杨复恭兄弟杨复光是晚唐年间着名的宦官将领,在剿灭黄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复恭本人也参与过平灭庞勋起义,经历过刀光剑影,颇有些胆量与见识。
田令孜失势前往西川,杨复恭担任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等职,成了朝廷绝对权威,其义子干儿遍布天下,皆手握重兵、专制一方,俨然一派大唐“幕后操盘手”的角色。
杨复恭经常乘坐肩舆(用肩扛的轻便轿子)到太极殿(正殿)上朝,太监在宫内乘轿,礼仪上绝对属僭越,放以前那可是诛族大罪。但现在却习以为常,没人敢说什么。
一天,昭宗正与宰相商讨各地作乱为何这么多,孔纬突然说:“陛下您身边都有即将造反之人,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昭宗诧异地询问怎么回事,孔纬用手指着杨复恭说:“复恭是您的家奴,他都敢乘坐肩舆到前殿,还收养了那么多义子干儿,让他们执掌禁军、管辖藩镇,这不是造反是什么!”
杨复恭义正辞严的解释:“我养他们,不过是让他们凝聚人心、保卫国家罢了,怎会造反!”
昭宗看着杨复恭,意味深长的问:“卿若真是为了国家,为何不让他们姓李,反而姓杨呢!”
杨复恭没想到昭宗会这么直白的问他,被呛了个大红脸,吭哧着无言以对。
杨复恭有个义子叫杨守立,本名胡弘立,骁勇无比,人人都很怕他。昭宗想收拾杨复恭,又担心杨守立作乱,便找到杨复恭,客气地说:“朕想让卿那位姓胡的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