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出来的四个州,地位极其重要,是朝廷用以制衡河朔三镇的重要依托,历任节度使比较听命于朝廷。因此,朝廷对李同捷擅代军政一事始终没有认可。
文宗登基,李同捷认为这位新皇帝会加恩于他,便于太和元年(827年)二月,派他两个弟弟李同志、李同巽入朝请托。
但这种事情一是有宰相把关,二是即便敬宗这个玩闹皇帝都能看清楚的事,想要有所作为的文宗自然更不糊涂。于是,朝廷于五月份颁布旨令:
任命忠于朝廷的百战宿将——天平军节度使(山东荷泽一带)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将李同捷调任兖海节度使(今山东兖州、江苏连云港一带)。
同时,为了防止邻近藩镇伙同李同捷抗命,还专门加封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同平章事,享受宰相待遇。
加封卢龙节度使李载义、平卢节度使康志睦、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检校官。
李同捷眼见请托无望,便开始撕破脸皮耍混。七月份,他以军府将士挽留为名拒不受诏,公然与朝廷叫板。
对于这一反叛行为,朝廷态度坚决、反应迅速,征调横海周边的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天平节度使乌重胤、平卢节度使康志睦、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义成节度使李听、义武节度使张璠各率本镇兵马讨伐李同捷。
七路大军看似声势浩大,将横海军围了个密不透风,实则是各有想法,没几个愿意认认真真打仗。
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与李同捷的父亲李全略是姻亲,李同捷刚叛乱时还资助过他粮草,后来经过宰相韦处厚的警告,才断绝了来往。
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本就是杀掉主帅上位,靠武力逼迫朝廷认可的逆臣,对朝廷更是三心二意。不但不去攻打李同捷,反而时常在背后搞些小动作,后期更是直接发兵与朝廷对抗。
态度较为积极的只有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与横海节度使乌重胤三人而已。
武宁军位于江苏徐州,远道而来,心有余力不足。
卢龙军李载义是太宗之子李承乾的后人,地道的皇室宗亲。乌重胤是中唐名将,多次参与讨逆作战,对朝廷忠心耿耿。
因此,剿灭李同捷的重任也就历史性落在了李、乌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