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形成了以王叔文为核心的小团体。他们整日聚会且行踪诡秘,没人知道在做些什么!
一些藩镇大员给他们贴上了“太子党”的标签,也知太子迟早继位,便私下向他们送钱送物用以提前勾兑感情,以备未来之需。
一次,左补阙张正一上疏求见德宗。言官见皇帝,本身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因张正一与吏部员外郎王仲舒、主客员外郎刘伯刍交情不错,而这两人与王叔文有过矛盾,便怀疑张正一在举报自己。于是让翰林学士韦执谊利用职务之便构陷张正一,称他结交朋党、玩乐宴饮。没多久,张正一被远贬外地,朝廷内外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是得罪了哪位瘟神!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二十六日,李诵带病在太极殿继位。
他虽无法讲话,也想维持帝王应有尊严,让人在宝座四周拉起帷幕遮挡,里面只有亲信宦官李忠言和宠妃牛昭容服侍,所有奏章均需经过他们呈递顺宗。
为了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顺宗诏令王伾、王叔文进驻翰林院参决政务,提任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兼同平章事,即宰相。
自此,这个服务于顺宗的秘书班子开始启动!
遇到奏章,通常先由牛昭容交给李忠言,李忠言再交给王伾,王伾到翰林院找王叔文,王叔文拍板定调、起草诏书,经顺宗同意后,下达中书省由韦执谊承办。
在这一决策链中,他们分工清晰、配合默契。王叔文无疑是大脑,扮演着决策层的角色;韦执谊则是手足,通过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抓好政策的落地执行;而王伾、李忠言、牛昭容则相当于保障决策链顺畅运转的通联人员。
这些原本处在权力外围的边缘人物,一夜之间升格为朝廷的中枢核心,那份获得感、喜悦感、自豪感是根本无法用言语可表述的。
他们由此充满干劲,日夜不停的筹谋策划,利用工作间隙互相吹捧鼓励,自比伊尹、周公、管仲、诸葛亮。一时天下之大,我第一、你第二,再也没有比我们更强的了。
至于提拔谁、重用谁,全凭他们一句话,哪有什么程序可言。那些平素与他们有过交集的人相继进入高位,有时甚至一天同时任命数人。只要这个小团体中有一人承诺“某某可以胜任某职”,不过一到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