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的错误道路。假若知道另有他途可以保全性命,谁还愿意继续为恶!
第三,民为邦之本,财是民之心。劳民伤财则百姓受损,百姓受损则邦本难安。如果朝廷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总在旁枝末叶上做文章,那么看似能挽救一时的政策,将来定会演变成灾祸肇启的缘由。
第四,王者蓄威以昭德,偏废则危;居重以驭轻,倒持则悖。太宗当年设置府兵八百余所,关中地区就有五百余所,占了总数一半以上,举天下府兵都赶不上关中精锐,居重驭轻的意图非常明显。而今,关中兵员相继东出作战,朝廷守备力量空虚,关辅地区征发民力过于苛毒,宫苑之内又防御不周,一旦贼臣借机生事作乱,外敌乘虚进犯边境,势必引来滔天之祸!
第五,叛乱之初,朝臣们大多认为只要出兵征讨,自会不战而平,士兵出境最多不过一个季度,预计动用的兵力很少,所需经费也不多,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谁知兵连祸结,变故难测,战火燃起始终无法平息,大出当初预料。
往日作乱一方的几员边将,如李正己、李宝臣、梁崇义、田悦,朝廷认为只要除去他们就会天下太平;往日获得信任的节帅,如朱滔、李希烈,朝廷认为只要重用两人就可消除祸乱。谁想到李正己死了,李纳继任;李宝臣死了,李惟岳继任;平定了梁崇义,李希烈反了;诛杀了李惟岳,朱滔又心存贰心。
当初的四名罪魁祸首,已经亡故三人,直至现在叛乱未曾衰减。当初信任的两人,如今已全部叛变,谁又敢保证今后会不会又有他人作乱!
可见国家的安危在于权势,治事的成败在于用人!倘若局势安稳,即便是异域外族也可同心;如果形势危急,纵使同舟共济也能成为仇敌!
建议从河朔抽回李晟统领的神策军,让各节度使的子弟到长安驻守。明令泾州、陇州、邠州等地加强戒备,保境安民;再罢免京城以及周边郊县的税间架、除陌钱,则人心不摇,邦本自固!
这封奏疏指出了当前的施政缺失,又结合实际提出了可行性很强的意见,可惜德宗并未采纳!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面对同样一个抉择,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让同样的人去选择,即便让他重复一千次,也还是只会有一个相同的结果。为什么呢?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