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吐蕃的系统想法,连同地图一并呈交代宗审阅。
他曾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做过几年刺史,熟悉河西、陇右地形地貌,认为:“安西、北庭两军驻防的泾州(今甘当泾川以北)无险可守。如今我们的边境在潘原(今甘肃平凉以东),吐蕃驻守之地在摧沙堡(今甘肃固原西南),原州(今甘肃泾川)位于两者之间,卡着六盘山山口。原州以西是我们过去的牧场,草肥水美;以东的平凉适合耕植,用一县土地就可解决粮食问题。现在原州故城仍存,吐蕃却弃置不用。每年盛夏他们都会到青海湖附近放牧,我们趁其远离重修原州,最多二十来天就可修竣。”
“届时将泾州兵移驻原州,郭子仪戍守泾州作为后援,再分兵戍守石门关(甘肃固原西北)、木峡关(摧沙堡西南),逐渐开拓陇右,进而抵达安西,占据吐蕃心腹要地。如此以来,朝廷即可高枕无忧。”
元载虽然贪婪专权,但却颇具战略眼光。代宗对这一提议很感兴趣。恰好汴宋节度使田神功入朝,代宗将元载奏疏交给田神功,征求他的意见。田神功草草看了一眼,对代宗说:“行军打仗讲究因势利导,这是连百战宿将都深感困难的事,陛下为什么非要采用一个书生意见,倾尽国家之力听任他的摆布!”
没过多久,元载因罪被杀,此事搁置起来无人再敢提及。直至德宗上任,元载的同党杨炎做了宰相,不顾已经变化的形势,强行推进元载策略,结果诱发了堪比安史之乱的泾原兵变。
此战过后,唐吐仍战乱不休、时打时停。吐蕃进犯大唐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甘陕交界;一个在四川以西。
甘陕方向因距离长安较近,是大唐的主要防御方向,由郭子仪统一指挥,朔方军、河西军、安西军重兵云集,加上从各地征调来的防秋兵轮番上阵,与吐蕃打的平分秋色,涌现出李怀光等新一代能征善战的骁将。
四川方向主要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主导,虽说是次要防御方向,他却打的有声有色。
大历十年(775年),在西山(泛指今四川雅安、茂县以西地区)击破数万吐蕃,斩首万余级,俘获数千人。
大历十一年(776年),击败吐蕃四节度,及突厥、吐谷浑、氐、羌等二十余万人,斩首万余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