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今江苏苏州)太守李希言发公文诘问李璘擅自引兵东下的意图,很可能是这纸公文措辞过于生硬,惹恼了李璘。李璘随即分派将领浑惟明袭击吴郡,季广琛袭击广陵(江苏扬州)。
李璘进至当涂(今安徽马鞍山),李希言所部将领元景曜与丹徒太守阎敬之出兵阻拒,广陵长史李成式也派将领李承庆前来会合。
双方在江面展开激战,李璘招募的这些士卒战斗力很强,竟一举击败唐军,斩杀了阎敬之,元景曜、李承庆战败归降。
消息一经传出,引发江、淮震动。高适、来瑱、韦陟三人在安陆(今湖北孝感安陆)集会,签订盟约共同出兵讨伐李璘。
说起高适、来瑱与韦陟这三人,哪一个都不简单!
高适是唐初名将高侃之孙,着名的边塞诗人。他虽没有直接指挥过战争,但曾长年游历于边防一线,特别是做过名将哥舒翰的幕僚,参与过进击吐蕃的战争,对于打仗并不陌生,称得上半个行家。
来瑱的父亲是右领军大将军来曜,名声相对小些。但来瑱在抗击安史之乱时表现的异常神勇,屡次击败叛军,人送绰号“来嚼铁”,称的上是员猛将。
至于韦陟,他的父亲韦安石是武周时期的宰相。韦陟本人也是着名的文人、书法家,还曾差点当选宰相。只不过因替左拾遗杜甫讲了两句公道话,遭到具有疑心病的肃宗弃用。
有了这三个人坐镇指挥,李璘想不败都很难!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广陵长史李成式、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合兵攻打位于当涂的李璘。
李铣带着数千人屯驻扬子县(今江苏仪征市),李成式所部判官裴茂率三千人屯驻瓜步(今南京长江大桥附近)。
两人采用疑兵之计,在长江渡口遍插旗帜,造成一种兵力众多的假象。李璘与儿子李玚登城观望,面露惧色。季广琛暗中对众将领说:“我辈跟随永王到达这里,天命没有见到,战败却近在眼前。还不如趁着战斗没有打响,早点找好退路。如果死在刀箭之下,那可就永远无法洗清逆臣恶名了!”
众人深以为然,于是季广深带领麾下投奔广陵(今江苏扬州),浑惟明投奔江宁(今南京境),冯季康投奔白沙(今湖北孝感市孝昌县),将领们